金氏渊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研究 > 金氏渊源

中华文化基本常识

中华文化基本常识

    为了更好的探讨和研究金氏历史文化,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先学习一下中国古代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和理解金氏历史文化。因为金氏历史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形成的,家传文化也必在民族文化的孕育中产生。故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史与传统文化知识。

之一:华夏文化与家传文化

一、本源文化的形成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认祖归宗的传统习俗,此二者都基于血缘关系。人类的血缘关系,最初本为生物性关系,在社会意义上讲,没有那么紧密,或者说并不具有承继、祭祀等政治及社会意义的功能。

    原始社会,人们过着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生活无保障。为了防止野兽的伤害,“有巢氏”发明了在树上建造“房子”。“燧人氏”发明了用火,可以抵御寒冷,驱除野兽的侵害,也发现了用火烧熟的兽肉更好吃,从而开始了吃熟食的历史。伏羲时代发明了网罟,用网罟捕猎,一次性得到的飞鸟、野兽要比原始围猎得到的多,吃不完就养了起来,所以,伏羲也称为庖牺。炎帝发明耒耜,教民稼穑。这样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劳动有了剩余,生产开始发展,有了社会分工,男性以打猎等劳动为主;女性以抚育孩子和家务为主。此时,男人便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分别从母系家族中独立出去形成新的“一家之主”,不再用母亲族群的代号“姓”,而使用了新的族群代号“氏”,所以有一姓多氏。事实上,这样已经产生了文化。不同的族群有了不同的代号以及各自都创造着新的生活方式。从“守株待兔”,学会了网罟捕鱼、捕鸟、捕兽;从刀耕火种到耒耜稼穑,在原始狩猎、原始农耕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由于有了剩余,也有了业余娱乐,围着火堆跳舞,在岩壁上作画。女人们学会了装饰、打扮自己。此时已经不满足用石头或者木棍这些简单的工具,在用火中还学会了烧炭、冶炼金属和制作陶器。于是,生产、生活资料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发明了结绳记事,又有仓颉观鸟迹虫文,发明文字。就这样,中国人的原始文明产生了。

    英国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们对生活困境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应战,创造了文化,生活、生产中的这些文化,使得社会发展、进步,于是人类的文明就产生了。他称之为“逆境的美德。”

    伏羲时代的发明,还远不止这些。最具影响力的大家都知道,就是八卦。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察诸身,画卦通八方,是中华文化的肇始者。到了黄帝时代,这是个知识、文化爆发的时代。从树上、山洞居住,开始发明建筑房屋、婚配、问医、观天制历、养蚕絡丝、制做精美衣物等;当然,还有炎帝发明耒耜,教民稼蔷,使得人类从攫取型生活方式进化为生产型自给方式,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还有神农氏尝百草以有中华医药。这些文化远播到各部落,成为炎黄文化,产生了最早的中华文明。炎黄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颛顼制历,是古六历之一。帝喾划分四 时节令,以有农耕文明。尧舜禅让成为中国儒家文化推崇的最高境界。大禹治水,九州平服。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时代。

    大禹治水成功,封于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划九州、设六卿,管理部落、平服天下。设置机构、建立制度,社会形态从部落联盟进入国家雏形。大禹之后,其子启又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社会从禅让形式的公天下进入父承子及、兄终弟及的家天下。血缘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夏父承子及、兄终弟及,到商逐步演变到父终子及的世袭制度。到了西周,实行封建下的宗法制度,基本确立了父终子及的传承制,而且必须是正出的长子具有继位优先权(大宗)。这样整个西周开始了在宗法制度下的大封建,宗子继承大统,次子及庶子均为小宗,封为卿大夫世家,在卿大夫世家里面又成为大宗。这样层层封建,大家都能得到土地及管理本邦国、本封邑的权利。后世的大宗、小宗都有继承统治权、管理权及财产权,庶人及农奴亦可通过“授田”的方式得到土地,可世代传承下去。所以,无论是君主士大夫,还是普通庶民,都对祖宗非常尊敬,对第一个得到封土或财产者尊为宗祖,立庙祭祀。故而,祖宗崇拜在中国人意识形态里占有重要地位,也形成公认孝道为最高道德,任何宗教崇拜都不能代替祖宗崇拜和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是本质特征。

    天下共主周天子、各邦国、世家血缘继承关系就成为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家族中的重要关系,记录天子血缘、封国君主血缘、世族血缘关系就变成国之大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记载王家世系的书《世本》。普通庶民为了感激自己的老祖宗得田之恩,尊祖敬宗也成为传统习俗,和原始天地崇拜共同形成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血缘延伸出了姓氏,姓氏文化与华夏文化是同时出现、相伴发展的。  家天下的出现,使得血缘关系成为重要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二)

之二、华夏文明的自觉与自信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诸多文明之中最重要的文明之一;也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类的“轴心时代”文明之一;也是能够几千年不断延续的唯一一个幸存的文明古国。因为她是发生在本地并且是由本民族所创造,代表了本民族的精神价值,所以称为本源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文化能够自觉、自省,并且产生了文化自信。尤其是西周开始,从商朝的巫文化演变到史文化,对于上帝的崇拜更加理性了。中国人对于天,对于上帝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从商朝一味的尊天从神、信奉上帝,演化到西周的“敬天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开悟。开启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发端。人们从大禹治水、商汤祈雨等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并不佑人。荀子认为:天乃自然存在的无知之物。西周开始了“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人本思想。西周对于社会治理不光从制度上、更是从文化上产生了更大的转折和飞跃。那就是在社会治理方面,远离“巫治”,也不再单纯注重“法制”,更加注重德治。德治的重要标志就是德政加礼乐教化。尧舜时代以德治天下,社会祥和,有法不用。西周礼法并用,更注重德教、礼教,也开创了“成康之治”四十年刑罚不用的文明盛世。如果说中国人历史上也有过宗教意识,那么,此时已经完全超越了宗教。宗教信仰就是必须崇拜一个人格化的、唯一的上神,通过崇拜、赞美上神就能够得到永生或者得到神的护佑;或者通过忏悔,原谅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罪恶,以能够在死后进入天堂;或者通过“奉献”贡品、钱财来得到上神的庇护,或者“赎回”罪责。上神接受了有钱人的“贿赂”和人们的祭品,而降幅于人。而这正是中国人在宗教意识上的觉醒和超越。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是说,违反了天道,祈祷是没有用的。《尚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德的内涵,敬天是对天的自然规律的遵顺,而不是与天交换“人事”。正像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说明,“上帝”或者“上神”并不是有人想象的那么“庸俗”。春秋时代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理性的人文文化,对于人文世界的认识,在当时是人类*********的哲学思想,称为道。同时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又产生了“尊道贵德”的思想,在认识天道、遵循天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德”。德就是对道的尊崇。《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说,大德的形态是道决定的,所以对于道的遵从就是******的德。用现在的话来说,道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对于大自然的遵顺就是******的德。中国哲学又有天人合一的认知,那么,天道包括了人道,人道就是人世间的伦理秩序以及礼仪道德规范。遵顺人类礼仪规范,就是******的德。宋明以后,中国文化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三教融合”的文化,产生了“观其现在因,知其将来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因果思想。

    和谐共生之为道。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要和谐相处。伏羲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集中发明时代,当人们使用网罟捕鸟时,伏羲就提出“网开一面”的生态思想。到春秋战国的孔子和孟子时代,又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人和人、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像《庄子·齐物论》中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思想。中国画家,从古至今的画作都是以山水松石,梅兰竹菊,花鸟鱼虫为主要题材的,就是中国人喜欢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或者说,只要有中国人居住的环境,就会选择依山临水,和人为的植种些花草树木,创造一个人和自然相融相生的环境。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哲学理念。

    中国人从群居生活到部落联盟,就意识到,在国家形态下,人类社会属性的重要性,所以形成了中国的“德”,中国的德是人类的大德,就是对于人类普遍性社会法则、礼仪的遵守。  对于人类普遍价值观的认同,包括对大自然的遵顺,而不是无限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某些价值共同体的绝对势力的存在,以及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而损害其它价值体。上世纪召开的世界宗教伦理大会宣言,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最符合人类普世道德律。

    中国人奉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传统价值理念,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可以并存和互育,相互之间各不相同但可以不相损害,中国思想文化体认差异的普遍存在、多元存在。只有和谐共处,才会共生发展。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齐,原就是事物间的本来情态,差异的存在是事物的本然,不应该成为冲突之源,世界万物因为互为共生而共存,人类从历史上看亦莫不如此。而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只要不同文明(民族)间能够互相留有意识空间,互不相害,友好相处;不触碰或者超越自由与戒规的边界,社会即健康发展、人类就文明进步,中外一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和为贵”作为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相处的最高理念。《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中国人做朋友的理念。

    天下大同,更是中国人对于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向往。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向往美好生活、完美社会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分古今中外。德国十九世纪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马克思就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建构,得到践行。还有和孟子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有《理想国》“共产主义”的理想。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信仰有着不同的向往。如,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记)。而佛教修身的目标是对现世的超越。佛祖释迦牟尼缔造了佛教的最高精神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为佛教徒的最高理想信念。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到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人如何应对?清朝后期,满清政府积弱保守、腐败无能,屡遭外国列强蹂躏。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有的提出继续中华传统改革救国,如康有为、梁启超;有的采取革命暴动改朝换代,如孙中山。“五四运动”以来,一些仁人志士们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文化太落后,于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极力批判、否定传统文化,提倡西学东渐,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这无疑是对的,也是迫切的,但当时产生了极左意识,过分地否定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激进学习西方文化,以变革社会、强化国力。现在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世界上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是历史的必然,纵观国内外的历史演进,无不是这样。中国作为本源文化、本源民族的文明古国,放弃自己的文化显然是错误的。当下,提出在新时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当中,与时偕行、损益变革出能够与外来文化更好地对话,适合中国自身发展,又具有新时代人类普世价值的中国文化新版本,才是我们这一代士人的初心所在和历史责任。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西方无法引领未来人类文明,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与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库与思想资源。他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华文明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而中国的道家文化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合理性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因此,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与军事,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这个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原创 崔圣 中華崔氏 2023-04-08 21:06 发表于河北


上一条:凉州金姓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