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君卿,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人。仁宗庆历间造士(清光绪《江西通志》卷四九、《金氏文集》富临序)。历知临川,江西转运判官,权江西提刑,入为度支郎中(《江西通志》卷八七)。信嘉祐末官广东转运使。神宗熙宁尚在世,曾受朝廷奖谕(《蒙诏奖谕寄呈王介甫相公》)。哲宗元祐间,临川江明仲搜求遗稿,编成。金氏文集》十五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二卷。
1)少年时代的金君卿,并不因家贫而束,自小发愤苦读。他十一岁时,他父亲把他放在姑父家(旧城曹家)中,浮梁境内有四十二个叫“曹家”的村名。小君卿所在的旧城曹家,离县城只有2里路。姑父原是秀才,身体不好、几亩薄田也是请“客户”耕种(注:有区别于佃农、宋代的临时农工叫“客户”,请查阅《宋代经济简史》)。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史书上说;“君卿,方以材自起於貧賤,欲以其所為為天下。慨然有志!”
离他放牛不远处,有一塾学。学校墻内,学子们读书的声音传出窗外;教室墻外,金君卿坐在草地上对着书也在朗读。老牛在不远处悠然自得地吃着青草,两只牛角上、一边挂着小书包、一边挂着水葫芦。在宋景德元年以后,浮梁因茶与瓷而名天下,受到朝野重视。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浮梁增加了近千户人口,县城商家林立,孔庙装修一新,年轻人求学成风,即使是贫穷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要是考上了进士,就荣登材子榜,(我小时候家父带我到过浮梁孔庙,回廊两边墻上的青石板就刻有得过功名的人名)。有功名的人家赋税可以或减或免,亲戚也受到尊重。金君卿家中贫困,一心想以已之力为父减负,是个孝子。
在当地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宋康定年间(公元1040年)的初夏一日,浮梁县令、教习谢少卿(范仲淹同科进士)陪来浮梁视察的鄱陽太守范仲淹路过丰乐亭,(注:范公于仁宗景祐三年乙亥岁四月任饶州知府)。见一小孩把放的牛系在坡上,在酒家向老板娘以诗换酒。众人不觉好奇,于是走上前去,看看这小孩子写的是什么东西。只见小君卿的诗写道:
新花犹未出圆荷,月射风翻卷翠波。
对酒强须通夕醉,暑天清景此为多。
这首诗虽然不算最好,但也把丰乐亭莲花池周边景色与酒家生意连起来了。范仲淹是有名的文学家,自然是十分爱材。而且,这小孩子因其父从十多里路的金家岭来曹家看他,小君卿无以为敬就以诗换酒、显得十分孝道。范仲淹心想,难怪浮梁这么出名,连小孩子都懂得以学臻孝,进了亭子,叫县令派人去把金君卿的父亲请来,准备征求他的意见,决心收金君卿为徒。其父金温叟自然喜出望外,叮嘱小君卿一定不负恩师重望。从此,金君卿随师而行,足迹遍及长江南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师结识无数名流巨匠,知识领域与视野开阔了。五年后,金君卿“舉進士,登甲科”,从此从中跨入仕途。
2)金君卿的浮梁诗
金君卿现保留下来进入《全宋诗》的诗有一百一十首,其中描写浮梁山水人文的诗就有十九首。这仅仅是只占他全部作品的百分之二十不到,大部分都遣佚了。前几年出版的《浮梁历代诗选》的编辑只选进他一首《游阳府寺》,我认为在乾隆年间能入纪昀法眼、浮梁金君卿的一百多首诗能选进《四库全书》,一定有独到之处。限于篇幅,摘录几首给网友们欣赏。
《寄题浮梁县丰乐亭 》
百流南泻昌江浔,涵光吐润生良金。
从前良令固无几,矧复惠政留于今。(“矧”字原自再射一箭的意思,这里作“也”字解。)
四十年来耆旧语,李谢刘杨遗爱深。
高君气象又宏远,能以和易调群心。
政平讼简日多暇,远嚣凌俗开胸襟。
旋治东园敞轩闼,四睇环耸千高岑。
已占溪山足清思,更添桃李成浓阴。
斯亭不独与民乐,乐得贤者同登临。
嗟予万里走燕赵,弱羽归飞思故林。
空吟绝致未能往,徙倚南风聊寄音。
(注:这首诗非常有名。在诗中,金君卿剖析自己从政的思想理念,就是“和易”,“和”是指“和谐”,“易”是指“变革”。在金君卿的政治生涯中,以这个理念为人处事,唱出了其生存的主旋律。这是金君卿任刑部尚书后,一年春天因公至安徽滁县,时任大守的欧阳修对他r的到来很高兴,说,你来自浮梁城北的丰乐亭,我在安徽滁州城北的丰山北麓一个新建的亭子也叫丰乐亭,于是邀请他和朋友一起到他新建的丰乐亭去玩。欧阳修写下了《丰乐亭记》和《丰乐亭游春三首》。金君卿回到下榻的地方感慨万端,连夜写出这首《寄题浮梁县丰乐亭》诗.)
在莲花峰丰乐亭北面,有一座在古代也是游人不绝的名山叫“珍珠山”,山下有一个亭子叫“真珠亭”他的东边是宝积寺,从宝积寺至珍珠山原来有一片榉树林。浮梁人称之为“珠树”,落叶乔木,高达25m。榉树树体高大雄伟,盛夏绿荫浓密,秋叶红艳。常有人来此挖树桩或剪枝去搞盆景,可无性繁殖。这种树有一特点,耐烟尘,抗污染,寿命长。做盆景造型随意,观赏性强。金君卿借题发挥,劝导人们爱惜此树,这是家乡一宝。
真珠亭
新寺回廊入翠微,亭前珠树斗芳菲。
寄言游者休披采,还似人怀薏苡归。
金君卿和欧阳修,王安石,文彦博、韓琦均是好友,一次金君卿陪同王安石,文彦博他们游历浮梁时,正巧金君卿的方外好友阳府寺主持灵辩大和尚要离景德镇驻骅南方名刹,于是一起前往景德镇八景之一的阳府山。
从旧城出发,途中路过昌江边上的宝石村。宝石,是浮梁古八景之一,江边的两块乳白色大石,出水4米多高,皎洁嵯峨,其根相连,独起江心,这里山明水秀,当地传说是女娲补天留落此处。金君卿在此作诗一首;
《江中奇石》
地隘风波势已惊,更容顽险暗中倾。
自嗟忠信犹防患,却任舟人委曲行。
过了罗家滩,从山道到阳府寺,金君卿写下了著名的《游阳府寺》这首诗浮梁人很熟习;
游阳府寺
山肋盘纡一径斜,水烟深处梵王家。
闻雷已荐鸡鸣笋,未火先尝雀舌茶。
吟客披云题石壁,药僧和露扫松花。
纵游向晚寻归路,渡口平沙卧古槎。
另外还有送别灵辩大师的诗:
僧灵辩南归
僧如灵辩者,翘枝秀丛林。
浩荡游九州,穷奇发清吟。
巨轴谒明光,朝奏暮拜恩。
{上艹下戾}袍拂天香,珍重如腰银。
逸足不可羁,归云渺无根。
清明汴口开,一叶东南奔。
故山盘冰溪,百尺数纤鳞。
洗耳外名教,洒然鸥鹭群。
应笑未归客,青衫京洛尘。
灵辩大师归江南
睿赞释真筌,惟师得本原。
歌时诗百首,祝圣颂千言。
巨轴朝闻御,方袍夕拜恩。
江南归旧隐,高卧老乾坤。
从阳府山下来,就是景德镇市古八景之一的“双溪夜月”了,金君卿也有名诗一首,现摘录如下:
雙溪
雙派飞来一镜寒,合流南注息惊湍。
雨余山脚支收尽,两幅青绡绕翠峦。
从里市渡(古代叫李施渡)过江,就到了莲花塘。莲花塘最早叫“南塘”,塘北水中有一亭,原名叫水心亭,塘中腰有一竹桥,靠桥不远处有一个大亭子叫“琵琶亭”,金君卿与好友来到这里有诗两首,现摘录共尝;
南塘
二月江南烟雨多,南塘一夜涨春波,
堤边游女最归晚,争引渔舟作棹歌。(注:这里的“渔舟”就是“游舟”)
水心亭分题
雨腳新收晚照开,水心亭上一曾来。
红裙只解邀人醉,竞折新荷当酒杯。(注:莲花塘原名南塘,塘中荷花在农历五月份十分好看。)
(注:除《游阳府寺》这一首进入《景德镇历代诗选》,金君卿其他一百多首诗没有选入。我将在《北宋提刑官》中,陆续引用登载。)
3)金君卿的人品风格
诗言志,我们从金君卿的一些诗作中可以看到,他在无论是官场上还是在刑侦工作中,对黑暗势力的深恶痛绝的,对贫困的弱势群体深深地的同情,对家乡的美丽山水有深厚的感情。以诗言志,借题发挥是他的长项。
金君卿在做官时,无论走到那里,文章诗赋就做到那里。
据《宋史·藝文志》載,《金君卿集》有十巻。光绪年间曾国藩编纂的《江西通志》作十五巻,选的是臨川人江明仲求的遺稿,編成的十五巻,號《金氏文集》。原本久佚,今掇拾《永樂大典》所載,仅仅得十之一二。
4)金君卿的爱情生涯
金君卿从小在浮梁旧城长大,别人有钱进私垫念书,他却有意将牛放到学堂边上,听老先生讲课,走的是自学成才启蒙之路。这位老师是浮梁县有名的教习(官名),曾是一名县令。在官场上,朝廷正在试行新法,老先生为人比较古板,不知道变通也不会紧跟形势,稀里糊涂也不知得罪了那路神仙、头上乌纱帽就给摘了。好在他的上司知道他是一老实人,通过路子,回到家乡浮梁做了县里的教习(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地级的教育局长,正县级,领七品衔)等于平调。此公并非心灰意冷,对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有先天的好感,一个进士虽然不是大儒,教起稚童学子自然轻车熟路。浮梁教习本是个闲职,与好友开塾学业余时间发挥余热,也算是老骥伏枥吧。
他有一个女儿,叫筠清,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回到她从出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家乡,自然好奇得紧。在宋代,浮梁的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到位的,县城内外到处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和她原来父亲任职的山西绝然不同。一天,她和婢女小娥到塾学附近的田园游玩,见到一个放牛娃坐在墻下,也随着学校传来的读书声也在摇头晃脑“之乎者也”,于是走上前去,见他边念书边用树枝在地上写字。原来今天先生上的课,金君卿没有这种课本。筠清发现这一情况,对小君卿的学习劲头十分佩服。回到家中取出书本,叫婢女送去并叮嘱不要让金君卿知道是谁给他的。
金君卿也是个老实人,也不问是那路观音大慈大悲有如此慈悲心肠,对课本自然是求之若渴来者不拒。道了声谢字,接过书就翻开读了起来。学堂下课后,老牛一声叫意思是“主人应该回家了”,这才发现送书人不见了。
从此,俩个不同身份的青少年,在浮梁古县城出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佳话。一直到范仲淹到浮梁将金君卿收为弟子,金君卿登门拜访感谢老先生引路之恩时,老夫子才发现这小子与女儿的眼神交往有点“那个”的味道,一问才明白俩个小家伙已经打交道有两年多了。好在一个未许婆家,一个还不知道交了一个女朋友是否将来能成为自已的另一半,对这典型的俩小无猜,教习先生人老实但并不古板,其实他也看重金君卿将来并非是池中之物,前程一定不可限量,只好一语摊开说等待金君卿大了,有了功名仕途进步再来。金君卿这时才十三四岁,就这样订了娃娃亲。(采访这段传闻故事时,听到好多不同版本的精彩情节。在明代,浮梁就将一些生动内容编成戏文,才子佳人是古装戏剧的永恒主题,对一些没有史料印证的东西,本文恕不引录)
五年后,金君卿中了进士。这老兄被派出到江西任提刑官,在前往临川见习前回到浮梁把亲事结了。婚后,俩人好得不得了,三年时间,筠清就为金君卿生了一子一女。金君卿常年在外做官,就把儿女送回浮梁放在老岳父家中,岳父只有一女,给了金君卿后,老丈人贤伉俪俩个虽说情深似海,但也显得冷清。金君卿把一双儿女送回浮梁,老俩口自然十分宝贵。
金君卿在湖南湘西任职时,遭受黑暗势力暗算,他在回家乡省亲途中,遭匪徒跟踪劫杀。夫人惨遭重伤不治,金君卿悲痛万分,背尸三十里到浮梁下葬,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真实故事。后来,金君卿化悲痛为力量,七天后赶回到衡阳,以刑部身份从广东调来重兵,一举将官匪连结的恶瘤拨掉。
此后,金君卿没有后顾之忧一心做官。亲友劝他再续,此公一直不听,连他老岳丈也写信给他,内室不宜虚也。
有一段野史是这样说的,讲金君卿续弦的事,是真是假,我还没有资料印证,摘录下来供网友参考:荆南某太守之女、年十有八岁.既得婿.将择日成礼.梦人告曰、此非汝夫.汝之夫乃金君卿也.既觉不以语人.但于绣带至.每寸辄绣金君卿三字.母见而疑之.以告其父.父物色府中.至于胥史小吏.无有此人.诘其女.具以梦白.未几所议之婿果死.后半岁.新峡州守入境.遣信至府.则金君卿也.始悟前事.至别厚待之.留连累日.知其新失伉俪.以女梦告之.金曰、君卿犬马之齿.四十有二矣.比于贤女.年长以倍.又加其六焉.且悼亡未久.义不忍也.主人强之.且曰、因缘定数.君安能辞.不得已竟成昏.后三十年.金乃卒.妻生数子.金官至度支郎中.番阳人也.” 这段故事有点神乎其神,金君卿42岁至峡州巡视是真,娶没有娶亲无史料记载。在金君卿与夫人的合葬坟墓的墓碑上,只有其妻金母谢氏筠清与妾刘小娥(陪嫁婢女)的名字,没有这位“某太守之女”的位置。另外,金君卿在世六十不到就死了,这里给他寿加一纪,而且那段故事上了戏剧,曾经让一些戏迷们感动得不得了。
5)金君卿的仕途生涯
金君卿于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的仲夏,随恩师范仲淹去饶州府。离开家乡前,金君卿陪同范仲淹到了瑶里,登上了五华山。在梅岭休息时,吴氏家族族长吴绍文(汉代长沙王吴芮次子第十一代孙)听说金君卿将随师远行,特赠《易藏》一部(注:《易藏》此书,现已佚。)以壮君行。走的这一天,父母亲与同胞兄弟、姑父姑母、岳父岳母、小君卿的小对象谢筠清及儿时玩伴,丰乐亭李老板等都来送行。
鄱阳,这个原是古番国最南端的地方,按五行说法,番地之南为阳、所以叫番阳。在公元前三世纪,番阳建起了城墙,“番”字加了“邑”(即:“耳”边),就叫鄱阳。公元前220至公元前217年,浮梁吴芮率领浮梁军驻扎在这里,建码头,兴渔业,垦水田,修马路,军纪甚严,对百姓秋毫无犯。在鄱阳城东有一座吴王祠,年久失修。范仲淹任饶州州守,就把这座古祠修缮一新,并亲笔写出铭文表彰吴王功绩。
金君卿尊范老亦师亦父,到鄱阳后,范老先生带着小君卿去吴王祠、凭吊了这位汉代的长沙王。并指导金君卿说。读史,以史为镜、心明。范仲淹说;司马公史记称赞的人不多,第一个在书中称道的人物,就是浮梁吴芮。说他“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注:读过史书的网友知道,司马迁在130卷的史记中,称颂一个人走的是“正道”,其政得民心、又对大汉上下十分“忠”,吴芮是唯一的一个。)
对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老乡,金君卿并不陌生,曾多次听家乡人说过。但上升到如此高度,却令这位弱冠少年的心内产生强烈的震撼。后来金君卿帮助瑶里吴姓族人重修吴王父亲吴申及在寺前修吴王祠,亲笔为吴申墓写铭文。
1044年,是史称「庆历新政」的第二年。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推行「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这年春天,范仲淹带金君卿到岳阳,在岳阳楼上范仲淹呤出了《岳阳楼记》,以高洁的心态,诵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当时,金君卿在场,他亲耳所听赋文全篇,君卿在旁边亲笔书录后经范仲淹润笔后珍藏。这篇传世之作,对金君卿的一生为人处事,产生深远的影响。
十八岁那年,金君卿参加大考金榜题名以第四名资格荣登进士行列。按说,他的文才应该进入前三甲,但是,由于他是范仲淹的弟子,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的主张开始受到顽固势力的排斥。对于异己,考官有意发难。于是乎,成了老四了。在琼林宴上,仁宗 赵祯 一眼看到坐在后排的金君卿,问:“卿以和易谈政,甚得联心。”这位仁宗皇帝崇尚道教,对易学是学有专精的,对八股式的奏章仁宗看得多了,而金君卿的考卷以易论时政给人耳目一新,心中就有了好感。金君卿身高一米七四,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言词有大儒风范、行止合五行深机,就是皮肤颜色深了点,差点与龙图阁大学士老包有得一拼。
第二年,金君卿被派出至江西任“提刑”。
说明一下,北宋时代的“提刑官”与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所演出内容的职司有不同,电视剧中主角宋慈是以一个法医的身份当这个官的,而北宋的提刑官全称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有点象纪检部门向下面派出的监察员,据《宋典》介绍,他负有监察州县地方官的职能。同时“提刑官”还负责地方刑狱、诉讼,提举平常公事及负责地方的仓储、农业水利等事务。他这个提刑官,比宋慈要管得宽,恰恰是老百姓切身利益最有直接影响,人人都关切的治安和经济工作。
金君卿所处的时代,是北方战争不断,南方百废待兴的时代。江西官场的腐败现象,范仲淹在江西当官的时候就处理不了,用俗话说,水太深了。金君卿的到来,见到的是一批皮笑肉不笑的同仁们,可是谁也不知道,金君卿名义是是户部派出的,点名去江西的却是当今的天子。离京前的一天,仁宗把金君卿叫去了,说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给了他“权宜行事,可直达上听”的方便。
从宋代留下来的宫廷档案资料来看,金君卿做了38年的官,给三代皇帝直接的奏函就有100多件。从中了解到,金君卿走马上任的第一站,选的就是临川。临川是金君卿上一期黄榜上进士王安石的故乡。王安石比金君卿大六岁,也是一个一心想搞改革、决心清除官场腐败的人。这是两个性情不同的人,金君卿喜怒不形于色,为人沉稳善思。王安石性子急躁,干什么都要雷厉风行。
临川本是鱼米之乡,由于连年旱灾,老百姓要靠救济粮来度日了。王安石来上任时,水利工程根本没有上马,上面下拨的款项,早已烟消云散不知所踪了。金君卿走遍临川,满目疮痍,田埂地坡,寸草不生,塘干见底,鱼屎都没有。而振灾粥棚,“生意兴隆”得排队成长龙。
王安石急得骂人,火气大得不得了。金君卿跟这个王胡子(王安石是有名的不修边幅的人)不同,回到住地,与夫人谢筠清谈起此事,就连夜手书一封至浮梁县令,找老丈人借调六百担谷子,并让手下跟班吴良嗣,从瑶里密招吴氏儿郎四十人押运稻谷并来跟前听用。
当时的浮梁,由于接受了北方迁来的上千户人口,除有一枝之长的工匠外,全部进山开发梯田。浮梁是以茶和瓷器抵上缴税捐,粮食自己生产自己用有三至五年的储存量。这瞒上不瞒下的事,皇帝不是不知道,光景德镇出的瓷器和浮梁出产的茶叶就给全国出口贸易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其他地方来借粮食,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事,浮梁县令是五品老爷几乎是省级干部,不卖帐又如何?中央是不会向浮梁要米的,因为饿了坯房佬做不出瓷器,皇上龙颜一怒,要打各位郎中们(宋朝管经济的官员)的板子。
金君卿的信一到,浮梁的宝贝女婿加上是上差命官,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二话不说,立马从天宝调粮食,三天内就将粮食运到了临川。王安石喜出望外,虽然对这批粮食没有调拨权,但他的父老乡亲总不会有人饿死,也不会有人出去要饭了。金君卿命令,这批粮食采取以工代赈,大搞水利交通。
另外,一方面叫手下人明查暗访,掌握实据后将贪官污吏一一“请”到衙门,问他们是要脑袋还是要贪污的东西。另一方面,鉴于临川地少人多,组织一班人到浮梁景德镇做工,减少了临川的经济压力。
金君卿在临川两年,帮助当地人搞活农业和劳力流通,同时理顺治安发展工商。由于他将这一切全部奏明了圣上,而且是浮梁景德镇由于人力资源到位,瓷器生产量大质优,仁宗圣心大悦,先将浮梁知县升了官,再将金君卿派往福建。
金君卿写了一封信贺浮梁县,全文摘录一下,大家欣赏:
“寵被宸俞,榮臨邑政。伏惟懽慶,恭以某官。育徳粹美,逢辰淑清。馳卓起之清聲,富經通之逺術。萬夫之長,尚鬱於英才;一節以趨;佇歸於要列。某庇身在逺,拜徳末由。莫伸維梓之恭,徒劇髙山之仰。”金君卿的易学思想
金君卿在做官时,无论走到那里,文章诗赋就做到那里,《宋史·藝文志》載《金君卿集》,有十巻。《江西通志》作十五巻。还是臨川人江明仲求遺稿,編成的十五巻,號《金氏文集》,原本久佚,今掇拾《永樂大典》所載,仅仅得其十中之一二。
他十八岁中进士,一生詩文颇多,史评金君卿的诗赋文章“皆清醇雅飭,猶有古風”。他在大考中进士时的一篇文章《應天以實不以文賦》,深得仁宗皇帝欣赏。文中以易学思维对一些传统的东西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是挑战被一些现任大臣们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其中委婉地批评了包括他的老师范仲淹的观点,认为改革要上头与下头齐头并进,光靠有律法不行,还要一大批能上能下的人从基层工作,特别是要把民生的生存环境理好,这也正是圣上想要解决的问题。金君卿的思辨,完全是从易学思维方法中、结合实际情况说出来的。
金君卿走上从政之路之前,家乡人送他一套《易藏》这部书。在他的书箱中,这部书始终是放在最上面的。在临川时,王安石问他;为什么你能对问题总是看得那么准,处理事情一下子就能抓住本质来解决。金君卿说:“八卦分位,六爻遞居。惟中正之所據,辯是非而匪疎。”王安石的祖上曾是阴阳风水先生,对易学知识也是知道的,古代读书破万卷,其中是以易经为首,但考状元时则对不住靠边站给儒家让位。金君卿在官场上,对同僚间的交往一直很谨慎。加上比王老爷要小六岁,而且看是王安石的面相知道,此人无容人之量,比较小气,总是把自己当做是零缺点的好人一个。金君卿在此公面前只能谦逊地说:“揆兹爻變,補乎化興。宅會要而凑萬方,否臧攸騐;握璿璣而觀大運,淑慝皆徵。用能,尾吝首孚,自我之所理;腓凶拇悔,由吾之所擬。稽得喪以斯顯,辯安危而于是。故,君子,樂而玩者爻之辭,鑒興衰而修已。”点出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运用易学,将玄之又玄的变化吃透,其应用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曾看过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写的是南宋才子宋慈,而北宋才子金君卿是当时名震朝野的大宋提刑官,他的事迹在《宋史》中有载。据史料载,他破案注重实际,善于分析犯罪心理,将孙子兵法与易学机理密切联系,将犯罪的条件、时政制度的利弊及时分析上达天听(向朝延反映情况),结合政治与经济学内容写出了无数篇极有价值文献。 关于金君卿任北宋提刑官所发生的精采故事,我将在有一篇《北宋提刑官金君卿》,其故事来自金君卿任职过的十多个县志的记载和历史资料,对他的民间传闻将以谨慎的核实予以选择,这里就不枚举了。(三年前,老朽六旬生日在家乡梅县丙村时,曾读过当地一段有关宋代金君卿为提刑官时的故事,说其是浮梁县人。我就着休假去了桂林,衡阳、长沙、岳阳等地,均见有当地流传过这位浮梁老乡的事迹。于是乎,心里就有了在资料集全的时候,动手试写本文的念头,向浮梁网友介绍他。) 金君卿以病辞官后,两袖清风 返回家乡,常常指导青年学子,史书上称他“興修學校,教導諸生。自公之暇,常為詩篇,言詞絢美,文格清新,有韓柳之風焉”。 本文参考文献: ⒈《金氏文集》1989.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说明:本文原是一篇历史研究文章,因约加入一些从当地采集并经过史籍考证接近史实一些民俗资料,从而在地名网《趣话》栏目发表。前年,我曾为考证金君卿的生平事迹,专程到广东、湖南、广西等地收集资料,计划在年内完成《北宋提刑官金君卿》电视文学脚本,也将在景德镇地名网首发,请网友们指正。凡引用或转载本文的朋友,请注明出处,谢谢!
金君卿常年在北宋的司法部门任职,他对废话连篇 的公文书函深恶痛绝 。史称:金君卿文正公(金君卿)“嘗榜公賦於郡庠,以為格式。詳議法律,皆主平恕。銘誄傳序,公正不欺。時人稱公有良史之才也。神宗更立法,度以底於治,故公受命出使,皆兼數職,奉行制詔,綽有條理”。宋史记载:金君卿“屢上封章,極言利病”。
金君卿对五经之首的易学学有专精,后人称他“君卿長于易。甞著《易説》、《易箋》。”在任刑部官员时,凭着他常年在基层工作的丰富经验和对刑侦科学的知识积累,加之他善于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能力,胜利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为困难的侦缉任务,在中国侦缉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也正是由于他有出色的成绩,加之为人清廉,在复杂的官场格守做人的根本,在尚书职位上,也得罪了一些连皇帝也头痛的人。
然而,宋神宗赵顼降勅書奨諭他说“爾使於逺方,盡瘁乃事,推我新令,為天下先。”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81年),金君卿病故,享年54岁。金君卿的一生,世人对他的评价颇多。他的大部份文章收集在明代出版的《永乐大典》,清代由纪绚编撰的《四库全书》中。死后,他和他的夫人坟墓葬于莲花峰丰乐亭北,即金君卿“登科入仕,治已化民”之处(此评语取之墓碑上,系吏部侍郎彭器資所作)。
⒉《宋史·藝文志》;
⒊《宋史·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 役法上”;
⒋洪邁《夷堅志》;
⒌曾国藩、刘绎修《江西通志》(光绪七年刊一百八十卷本);
⒍《欧阳文忠公文集》;
⒎《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老苏即苏洵,苏东坡之父也);
⒏《浮梁县志》(道光版)。《夷坚志》
夷坚丙志·卷第十三
金君卿妇
荆南某太守之女、年十有八岁。既得婿。将择日成礼。梦人告曰、此非汝夫。汝之夫乃金君卿也。既觉不以语人。但于绣带至。每寸辄绣金君卿三字。母见而疑之。以告其父。父物色府中。至于胥史小吏。无有此人。诘其女。具以梦白。未几所议之婿果死。后半岁。新峡州守入境。遣信至府。则金君卿也。始悟前事。至别厚待之。留连累日。知其新失伉俪。以女梦告之。金曰、君卿犬马之齿。四十有二矣。比于贤女。年长以倍。又加其六焉。且悼亡未久。义不忍也。主人强之。且曰、因缘定数。君安能辞。不得已竟成昏。后三十年。金乃卒。妻生数子。金官至度支郎中。番阳人也。右二事皆李宾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