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渊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研究 > 金氏渊源

金氏家庭的繁衍壮大
在尽可能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对金氏家族的由来及其原居地,始迁地进行记叙、分析和考证之后,再依据家谱提供的史料,将家族繁衍壮大分朝代加以陈述。
 
    在钻研家谱的原始世系时,发现只有纵向主干,无横向旁支,好象一株大树,只见树干,无横向分出的枝叶。究其原因,发现这是先人修谱时,留长房,去二、三房旁去,以此进行简化,从而保持家族纵向连续性。若纵横兼顾,则庞杂紊乱,世派难辨。在原始世系中,每一世代只有几人,甚至一人。如是一人,则是独生子,无疑是长房;若是兄弟三、四人,则兄生子传留下去,弟弟们及其子辈则在下一代被删除。上下代之间,是长房男丁的继承关系。若长房男丁早逝,则二房长子代之;要是长房无后,则二、三房男丁过继。因此,我们看到所有世代只寥寥无几,那只是长房男丁的传承链条;其旁支人群尽管很多,但未入谱。
 
    言明原始纪系的编纂方法,目的是为以下叙述释疑解惑。
 
    原始世系是以休屠归汉的无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为起点,到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重一公赴安徽无为州任教谕为终点,计有1460年,约28年为一代。其间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和元等朝代。
 
    西汉无狩二年至更始三年(公元25年),计153年,约传六世。由于二世日磾公在朝廷大臣的影响,惠及其弟伦和子孙相继任朝廷高官。除日磾公任侍中外,先后有伦、尝、建、敞、涉、汤和融等八人拜侍中,侍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和哀帝,地位显赫,名扬天下,可谓金族盛事。还有伦的曾孙钦事平帝、封金紫光禄大夫,任京兆尹。其官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处国都长安,故称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也是受皇帝器重的大臣。
 
    东汉从公元25年至220年,计195年,约从七世传到十三世。其间,先祖分别是:七世的先;八世的役(光武帝时期)和信(失传);九世的楠和樟;十世的芝和芷(楠早逝,樟之子,二人在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徙居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十一世的琮(桓帝时儒士);十二世的智谅(献帝时期,居饶州);十三世的成和上(迁四川)。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589年,计369年,约从十四世传至25世。此间,先祖分别是:十四世的道、恭泰;十五世的周(道早逝或无后,恭子代之)和章(兄弟都要蜀汉后主永熙年间,报效蜀汉);十六世的寿元、寿昌、寿永和寿禄(均居饶州,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十七世的道隆,道宜和道治(隆和宜居饶州,治迁江夏,即今汉口);十八世的豫、震(迁新安,即安徽歙县或屯溪)、履和丰(道隆早逝或无后,道宜之子继之);十九世的勤、廉、昭;二十世的饬名和希正(希正迁淮阴);二十一世的端、严、辂(迁燕京)和发(迁华州,即今陕西华县。兄弟生于宋孝武帝年间);二十二世的陵和镇(二房严之子,生于南朝的齐,镇迁云南);二十三世的良(在梁武帝时期)、洁(迁豫州)和谏;二十四世的越和;二十五世的澧(居饶州)、注(迁宣城)和湛(居饶州)。
 
    隋、唐两朝从公元581年到960年,计326年,约26世传到39世。先祖有:26世的  、高、石和相;27世的石;28世的璞、珏(迁荆州);29世的训和诲(璞早逝或无后,珏子继之);30世的蔚、宾、佩;31世的恕和方;32世的峻,33世的抚;34世的五云和九畴(迁山东);35世的广和怡;36世的    (迁休宁易村);37世的琪、    (均居易村;)38世的范;39世的试(唐僖宗乾符年间,迁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和俭。
 
    五代十国,两宋和元朝从公元907年至1279年,计469年,约从40世传到52世。此间的先祖有:40世的因和进(进迁山西);41世的崇和礼(礼迁淮安);42世的显、观、庆(均居会稽);43世的谟;44世的彦(字文举,举孝彦,处复登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和奎;45世的淑和浚(浚迁江夏,即今武汉);46 世的尚;47 世的宣和宝;48世景文(字宗兴,由会稽迁金华兰溪,南宋建炎,绍兴间,即公元1128至1162年间,以孝行著);49世的安节(字彦享,宋微宗宣和六年,即1124年登进士,官至敷文阁大学士,绍圣三年生,乾道七年卒,即1096-1170)和持(字礼诚,有子跃和渊,跃居兰溪,渊出继安节);50世的渊(字德深,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中进士第,历官正兼工部侍郎,国子祭酒,迁谏议大夫、礼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士);51世的文刚(字汝善,南宋理宗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进士,初补长沙民曹,再调常州法曹,官至直龙图阁,淳熙十五年生,宝佑六年卒,即1188-1258)和肇(从弟履祥是其伯父跃的儿子);52世的应柱(文刚独子,字一之,号荪壁,任吴县令,宋亡隐居)和重一(肇的独子,履祥是其从父)。
 
    金重一是家谱承上启下、联接两世系先祖,出生年月不祥.他的成长为官与其从父履祥有关.履祥是宋末理学名儒,元代学者,尊称仁山先生,曾任教严陵(浙江桐庐)钓台书院。宋末以史馆编校召,末及用而宋亡。入元,不仕。专事著述,考证群书,有多本著作问世。重一公在从父熏陶下,自幼颖异苦读不辍,才学显现,名扬乡里,遂举孝廉(此为中国古代推选人才为官的一种科目,每年自上而下推荐行孝、廉正的人),并以此于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补无为州教谕(亦称学博,县学的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童试中的县试、府试和院试合格者),遂携妻蒋氏和积一、积二、积三三子赴任,七年后,妻亡公卒,合葬二无为载城乡大槐保下。
 
    元末,发生反抗元朝统治者的红巾起义,朱元璋率领一支起义军由风阳南下,活动于皖东一带。当年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民众受害,谋生不易。重一公三子积一、积二、积三,随众向西迁逃。积一徒居潜山,积二、积三携兰溪祖遗墨绩(可能是家谱)同迁桐城的龙山之麓,斩棘焚蒿,建宅而居下来。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户牒介绍,积二是户主,全家四男二女:积二38岁,妻丁氏,年35岁,子克铭七岁;弟积三22岁,弟媳余氏21岁,侄克德二岁。财产是草屋六间,田八亩。兄弟同居多年,后积三分居,迁到横山半铺。从此,一脉两分,各自繁衍壮大。积二、积三分别为龙山派和横山派始祖。若以明洪武三年(1370)户牒登记为起点,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续修家谱时,计560年,截止于“诚”字辈,约传21世,人数由六人变得难以胜数了,此间,两派系曾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合力建了祠堂。为纪念兰溪先祖,名叫兰溪祠。后来横山派也另建金氏亨堂,在大厅后面架设祖宗牌座,由上到下奉插先祖灵牌于其上。至于迁居潜山的积一公,据闻,也繁衍许多子孙,在潜山西部和岳西一带多有聚居,并在潜山县城建成有祠堂,另修了家谱。这样,我们这支金姓后代子孙,人数就更多了。
 
    后续世系时篡修的家谱,由于间隔时间不长,一般在三四代之间,便于调查登记,做到内容翔实,样式规范,干支全留,脉络有序,源流分明,支派清晰,上下亲疏,展卷了然。特别是制定世派(辈分),要求名字加入“字辈”,可使世代相承,上下亲疏而不紊,还可解决姓同宗异问题。两同姓人相遇,一问辈份便可知晓:辈同则宗同,辈异则宗异。再者,同姓同宗之间上下高低,也可从辈分中分辨。